-
说明
-
作者: lsp
lsp
-
分类:新闻动态
-
-
点击数:4636
孙炳芳教授:和谐中国的镜鉴与参照:美国进步运动
2012年3月5日上午,2012年度思政部导师论坛第一场学术报告在思政部会议室举行。思政部孙炳芳教授做了题为《和谐中国的镜鉴与参照:美国进步运动》的学术报告,思政部部分研究生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报告共分三部分:一是“回顾与反思——美国进步运动”,孙教授以大量的史料回顾了百年前美国进步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与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存在,垄断现象普遍,环境污染严重,假冒伪劣盛行,两级分化严重,劳资矛盾激化,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前夜。以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为先导,在社会各界包括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下美国掀起了长达30多年的改革运动,帮助美国度过了这一“黑暗时期”,奠定了现代美国的基础,被后人誉为“二次建国”。报告的第二部分是“转型与困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在该部分孙教授就我国的“改革共识”与“冲突共识”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改革现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美国上个世纪初经济高速发展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了许多影响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如何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让全体中国人共享改革“红利”,是我国今后改革的重点。在第三部分“镜鉴与参照——美国进步运动的当代启示”中,孙教授指出美国的进步运动应给当我国的改革发展以有益的启示,中国的改革一定要以史为鉴,博采众长,择善而从,要把社会公正和公共责任作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社会关系的直接干预功能,加强监管与调节,加强立法,保证媒体监督,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从而成功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陈宝松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进展
4月9日,2012年度思政部导师论坛第二场学术报告在春晖楼思政部会议室举行。思政部陈宝松教授作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学术报告,思政部研究生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报告中,陈宝松教授对2011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一些新观点进行了概括和介绍,包括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新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新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同时也对近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核心价值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及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评价。
陈宝松教授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最新动向的介绍,开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视野,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拓宽了思路。
胡延广副教授:分类、条件与歧视
5月7日,2012年度思政部导师论坛第三场学术报告在春晖楼思政部会议室举行。胡延广副教授作题为《分类、条件与歧视》学术报告,思政部研究生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报告中,胡延广副教授就歧视的产生及其如何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分类、条件不产生歧视,是对分类与条件的认识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歧视的产生,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歧视的相对性。针对歧视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西方多偏重于强制性立法规范,重惩戒;中国偏重于补救性完善,目前在立法、实施机构、举证责任、法律后果四个方面尚存在不足,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反歧视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见解。
胡延广副教授的反向思维模式,为研究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窦竹君副教授: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及其现代价值
5月14日,2012年度思政部导师论坛第四场学术报告在春晖楼思政部会议室举行。窦竹君副教授作题为《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及其现代价值》学术报告,思政部研究生导师和全体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报告中,窦竹君副教授讲述了在传统中国形成的一元化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形成的以家族和乡里村社为依托的自我管理机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她指出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出对症的“中药”,探寻适合当下的基层组织管理模式,如制定民间规约,集互助互济、行为规范、调处纠纷、过失相规于一体,寓管理于利益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之中,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约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成本。中国幅员辽阔,各基层单位差异明显,只有给各基层单位相应的管理权限,使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因人、因地、因时、因俗而治的切实有效、针对性强的治理措施,才可以更及时有效的进行基层管理。